2010影院项目详见:
2010影院开幕
2010影院:7月-10月单元
2010影院:黄汉明的全景映画
2010影院:隐行者
关于“2010影院”
“2010影院”的空间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成形于艺术家们的影像实践,由此,它不仅是为播映艺术家影像建构的空间,本身也是由艺术家影像创作所积极“生产”出来的空间,离开这些艺术家们的创作,它将不再存在,同时,它也将进一步激发艺术家的影像实践以及由这些实践所带来的积极的“空间生产”。
[研究背景]
2010影院诞生于这样一种活跃的创作事实当中:在亚洲情境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像曹斐,陈界仁,黄汉民(Ming Wong), 杨俊(JunYang),杨福东等),从开放的语境中介入电影创作,带来有别于电影工业的影像概念和制作过程,从而也使得艺术创作有可能挣脱熟悉的展览空间和制作体制,敞开一个新的场域;而许多电影导演(如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蔡明亮等)所尝试的跨界实践,也以各种方式,介入到当代艺术的表现问题上;这使得当代影像创作和电影之间的“潜在”影响日益成为观察当代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面向(dimenstion)。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影像实践往往不是作为一种影像美学类型的生产,而是以影像作为思考根据的当代艺术创作活动。它瓦解的是电影“历史”的特权,往往或是跟艺术家对(国家和个人)历史记忆的搜寻和重构有关,或是和追问这世界如果通过影像变得“可被思考”,从而让影像自身脱离电影脉络,进入到自身旅程的延展之中。通过其新的影像思维,通过影像所带给给观众的一种新的“影像处境”,通过影像所敞开的新的场域,我们去寻找如德勒兹所说的“流变”的可能性。
[“2010影院”空间结构]
“2010影院”的空间是由“三个影院”(为影像装置所设的“影像装置”影院、为单频电影所设的“黑盒子”影院和为录像艺术节目所设的“客厅”影院),加上为文献和研究材料所设的“花园”组成,各个空间各有其交流的特性(例如,“客厅”创造了一个类似“家庭”的氛围中观看录像艺术,从而让通常只在展厅播映的影像艺术和人们发生更为“私密”的关系,人们进入由白色弹力布围合的“室内”,或坐或卧,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感受这些作品,从而感受这些作品和自身经验以及日常情境可能发生的关系),但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复合的“电影空间”;
“2010影院”通过对传统电影空间的反思,来探索一种新的传播、研究和发行艺术家电影的可能性,它试图打破电影工业与艺术展览体制之间的界限,来讨论一个如何与这些影像实践对话的空间/机构形态,以及相应的空间/机构形态将如何推进这些影像实践。
由于空间本身也是由艺术家影像创作所积极“生产”出来,因此,这个复合的“电影空间”本身并不外在于这些影像,而作为感知的有机部分同时作用于观影者,带来整体的交流,同时也带入观看的自由,人们可自由穿行于三个影院空间和花园之间,和不同形态的影像相遇,在这儿,这些影像邀请人们思考和感受,从而将生成新的时间体验。看与被看,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共同发现,共同参与一个持续生长的影像空间。